推广 热搜: 铸铁T型槽平台  封号  BQG250/0.3气动隔膜泵  北京  收购ACF  手中  牵手  滤芯  动词  清扫器刮刀 

明朝军队 、明朝军事力量有多强大

   日期:2023-04-02     浏览:32    评论:0    
核心提示:明朝军队是依据什么标准进行编制的?明朝建立后,规定军队的编制采用卫所制。朱元璋渡江后,随着军队的不断扩大,编制不一,将校的称呼极为混乱。后来,他下令进行整顿,立部伍法,规定“有兵五千者为指挥,满千者为

明朝军队是依据什么标准进行编制的?

明朝建立后,规定军队的编制采用卫所制。朱元璋渡江后,随着军队的不断扩大,编制不一,将校的称呼极为混乱。后来,他下令进行整顿,立部伍法,规定“有兵五千者为指挥,满千者为千户,百人为百户,五十人为总旗,十人为小旗”。建立明朝后,刘基在这一基础上,奏立军卫法。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大抵以5600人为l卫,1120人为1千户所,112人为l百户所。百户所下设2个总旗,每个总旗下设5个小旗,每个小旗有军士10人,“大小联比以成军”。全国的军队均按此制编入卫所,由小旗、总旗、百户、千户、卫指挥使率领。每个卫所驻地固定,军士皆有定数,将官设置亦有定例。各个卫所官兵分别隶属于所在地方的都指挥使司,再上辖于中央的五军都督府。

明朝总共多少兵力?

朱元璋统一中国时,正规军约有100万,这是几十年与蒙古及其他武装力量殊死搏斗后生存下来的一支铁血军团。

到燕王朱棣上台,更是创纪录的将明军数量增加到150万,不仅平北,而且征南,领印支半岛,海军出使西洋,直至非洲。此时的明军从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达到巅峰。

明中期由于国家强盛日久,四方无有敢犯者,军队数量不断减少,军纪松弛,武备空虚。至土木堡之变,明军集全国军力不过70万,而锦衣卫却有10万之多。

土木堡与瓦剌一触即溃,那些武功超群的孤胆英雄们无法在大集团作战中发挥优势,70万军队的明朝一个上午就丧失了35万,逼的于谦守北京时,不得不强充农夫市井之人临时入军,才勉强凑够10万。土木堡战役后,明军人数达到历史***,全国大约30万。

明朝后期军队建设有所加强,万历中期达到90万,但分布比较集中,京师周围30万,辽东20万,山西、河南北部、安徽北部共约20万,其余全国分布。

崇祯年间部队数量下降至80万,但战斗力大大提高,尤其是辽东军团和京师军团。明朝灭亡时,尚有明军50万,30万随吴三桂投降女真,20万被闯王收编后暗中杀害。

扩展资料

卫所制为在全国各地军事要地设立卫所驻军,卫有军队五 千六百人,其下依序有千户所、百户所、总旗及小旗等单位,各卫所都隶属于五军都督府,亦隶属于兵部,有事从征调发,无事则还归卫所。

军队来源为世袭的军户,由每户派一人为正丁至卫所当兵,军人在卫所中轮流戊守以及屯田,屯田所得以供给军队及将官等所需。

其目标在养兵而不耗国家财力,但宣宗以后渐无法维持,军人生活水平及社会地位日渐低下,逃兵也逐渐增加,军备因此逐渐废驰。

在嘉靖年间,应付倭寇之乱时,将领戚继光在浙江地区采用招募民兵加以训练的方式,来取代不堪的卫所兵。

正因为明朝正规军卫所军的不堪用,故这些民兵,成为在明朝后期逐渐担负起维持明朝有效统治的作战部队,而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戚继光的召募以浙江人为主的戚家军、李成梁李如松父子麾下的辽东铁骑及袁崇焕所召募以辽东人为主的关宁铁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朝

明朝各期军队的构成和军饷是如何共计的?为何明朝最后会疯狂的收税?

明朝末期的民不聊生,其主要的原因就是赋税的沉重,压得人民已经无法生存,所以都揭竿而起。但是为什么最为***统治者,明明知道这样做,会大量得消耗民力与民心,却依然还是要做呢?这就是一个轻重缓急的问题了。

首先要知道一个问题,在明朝时期,大明的几乎全部收入,除了一小部分用于朝廷的用度和官员的工资,绝大部分几乎都用在军费上。而军费的巨大部分,则是用在九边上。九边是明朝为了防卫蒙古而设立的九处军事边镇,驻留着大量的军队。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明朝军队的构成和军饷是如何共计的

明朝初期

依据《明太祖实录》记载,在朱元璋时期,全国的兵力总共有一百二十万,而到了明成祖以后,国家的军队人数一下子飙升到二百六十万。

在当时,骑兵每个月的粮食二石,普通的士兵每月有一石。二百万的士兵,每个月需要多少粮食,就可以想象的出来的。

这么多的军队,国家需要大量的粮食来供应。因此也就有了军屯制度。卫所是明朝的基本军事制度,每一个卫所不但负责当地的军事安全,还承担屯田任务。明朝依据这样的制度,保证了明朝初期的军饷供应。

但是,很快,随着人口的变多,卫所的军队人数也在变多,但土地还是那么多。因此逐渐的,军粮已经满足不了军屯士兵的需求。

于是,运粮就成为了填补缺少粮食的主要办法。但是运粮的成本巨大,朝廷除了自己运粮外,还动用“盐引”制度,来替国家运送粮食。

在古代社会,盐铁都是***钱的生意,同时也是最能影响国家稳定的重要物资。因此如果要想从事贩盐的生意,就必须要有国家发放的“盐引”制度。

于是想要得到这个盐引,就必须要为国家运送粮食。因此,明朝的前中期,基本上都是军屯和民运两种方式来解决军粮的问题。

明朝中期

在明朝中期,也就是嘉靖,隆庆,和万历时期。其实,实话实说,隆庆和万历其实作为皇帝,还算不错。他们虽然不是那么英明神武,但是也算是守城之主,没有太大过错。

但是嘉靖这个皇帝,的确很糟糕。万历不上朝,喜欢在家办公。隆庆虽然没有能力,但是人家让懂得用管理的人来管事,比如高拱。

嘉靖这个家伙,就真的是占着茅坑不拉屎,喜欢玩小聪明,又修道,又做皇帝。结果皇帝做的垃圾,修道也修的惨不忍睹,一无是处。

嘉靖年间,文官的人数为一万六千人,而武官的人数保持在八万二千余人。嘉靖二十八年,这一年的赋税收取二百万两,而军费的开销达到一百三十三万余两,剩下的有六七十万。而这剩下的六七十万两,还要解决京官的俸禄问题。几乎是每年都杯水车薪,入不敷出。

到了神宗万历年间,也别是万历二十年到二十八年,朝廷相继对宁夏,朝鲜,和播州用兵。这三场大战,朝廷分别出兵十五万,七万,和二十万。

所花的饷银也是不计其数。在万历三十年,国库的收入是五百七十万三千七百五十两,支出是六百二十二万八千三百一十四两。超出国家收入一百多万两。

比如马匹吃的草料,在万历年间的用费是八万七千余两,到了天启年间,就增加到一十八万四千余两。所以可以说,在明朝初年国家的收入承担军费的开支还绰绰有余,但是到了中后期,因为国内矛盾激烈,战事频频,国家的赋税已经开始渐渐无力承担了。

明朝后期

明朝时期,可以国家的大量部队都驻守在九边,用来防御北方蒙古的觊觎。在《谷山笔尘》中就有这样的记载:

明朝末年,宣府每年的所需的军费有八十三万两,大同花费七十七万两,辽东三十八,延绥二十八,宁夏二十二,甘肃三十八万。

这六边的总额就已经达到三百七十万两了。而九边的士兵人数,也从嘉靖年间的367834人上升到了崇祯年间的590574人。

这里就要补充说明一下,在土木之变后,可以说明朝对于蒙古的打压之势,已经几乎完全丧失。明朝对于蒙古几乎完全是守势,卫所的兵制已经完全行不通了,只能开始募兵。所以九边的士兵,几乎很多都是全面募兵。

万历四十七年,努尔哈赤开始反明,著名的萨尔浒之战爆发,明军的精锐全部丧失。熊廷弼担任辽东经略,经过一番实地的调研,奏报朝廷,请募兵十八万,方可复辽。

朝廷的户部也算了一笔帐,依据当时的价格,一个士兵一年要饷银十八两,十八万人,一年就需要三百二十四万两。

辽东只是九边之一,加上其它八边的士兵,就朝廷每年五百多万两的赋税,更本就是不可能。所以崇祯才会不断的增加赋税(主要是农业税),导致最后的国家内乱。

明朝军队是怎么划分的?

明朝的军队,分为京军和地方军。京军的主要部分是京营,它由全国卫所军队的精锐部队组成,平时宿卫京师,战时为征战的主力。据《明史·兵志》记载,洪武年间,京营有48卫,“士卒之数二十万七千八百有奇”。明成祖迁都北京,将京营的步骑军分为中军,左、右掖,左、右哨,正式建立五军营。同时,每年调河南、山东、山西、大宁(今内蒙古宁城西)及中都(今安徽凤阳)卫军16万至京师操练,称为班军,隶五军营。后来,得边外降丁3000人,又建三千营。另外,又建立一支火器部队,称为神机营。这三大营俱上隶五军都督府,称五府兵,共72卫,兵额大约35万至40万,加上隶属京营的畿辅驻军和京操班军,京营劲旅不减七八十万。平时,五军营习营阵,三千营主巡哨,神机营掌火器,战时扈驾亲征。除了隶属五军都督府的京营,京军中还有两支不隶五府的亲军。一支是侍卫上直军,洪武时有锦衣、旗手、金吾、府军、虎贲等12卫,后增至22卫,专门侍卫皇帝,归亲军都指挥使司统辖。另一支是宣德八年(1433)建立的腾骧、武骧等四卫军,专职供养马役,“听御马监官提调”。此外,还有一些既不隶五军都督府又非亲军的卫军,如武功等工卫(隶工部)和长陵等陵卫。

明代的京营制度,后来屡有更易。正统十八年(1449)的土木之变,京营精锐丧失殆尽。兵部尚书于谦一面补充兵员,一面进行改革。他认为三大营各有总兵官,互不统辖,号令不一,“临期调发,兵将不相习”,是一大弊端。景泰二年(1451),从三大营中选出精壮军士10万人,分为5营团练,名曰团营法。翌年,将团营军士增至15万人,分为10营团练。10营共设总兵1人,受兵部尚书节制。未编入团营的军士仍归三大营训练,称为老营或老家。团营的设置,乃是对三大营编制的一种改进。成化年间(1465~1487),又选精壮军士14万,分12营团练,命12侯掌之,称为选锋,余军称老家,以供役作。正德(1506~1521)时,调数万边军入卫京师,设东、西两官厅操练,于是边军又成为选锋,12团营反变为老家。到嘉靖二十九年(1550),京营“见籍止十四万余”,经过改革,重新恢复三大营的建制,只将三千营改称神枢营,设总督京营戎政(武臣)和协理京营戎政(文臣)统辖,并募兵4万,“分隶神枢、神机”。此后,募兵数量不断增加,逐渐取代京营担负起征战的重任。

地方军的主要部分是地方的卫所军队。洪武、永乐年间组建的数百个卫所,除驻扎在京师的京营、侍卫上直军、四卫军和工卫、陵卫外,其余均为地方卫所。地方卫所的军队皆统于都司而上隶五军都督府,分别驻守在北方的九边、东南的海防要地和内地的军事重镇。后来,江南军士多用于漕运,江北军士多作为班军,进京操备,驻守九边的边军人数虽多,但分路把守,势分力单,“一旦有警,全借京兵”。募兵制广泛推行后,地方卫所军的作用也逐渐为募兵所取代。此外,洪武、永乐年间,周边少数民放地区归附后,明政府又陆续在当地设立羁縻性质的番夷卫所,“官其长,为都督、都指挥、指挥、千百户、镇抚等官,赐以敕书印记,”。计有“番夷都指挥使司三,卫指挥使司三百八十五,宣慰司三,招讨司六,万户府四,千户所四十一,站七,地面七,寨一”。番夷卫所不隶五军都督府,而归兵部的职方清吏司管辖。

明朝的地方军还包括名目繁多的民兵。内地各府县有民壮、乡兵,边地和少数民族地区有土兵、达军、狼兵、士司兵,各地的盐徒、矿徒、僧徒也有各种名目的兵勇。民兵有佥派的,更多则是召募的,皆不入军籍。他们对维持地方治安起着重要的作用。“边省凡有攻剿”,明廷往往“就近调用民兵、土兵,故饷省而易集”。

明朝军队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明朝军事力量有多强大、明朝军队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原文链接:http://www.yzhs.net/news/show-10862.html,转载和复制请保留此链接。
以上就是关于明朝军队 、明朝军事力量有多强大全部的内容,关注我们,带您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标签: 明朝 军队 辽东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资讯
网站首页  |  VIP套餐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SITEMAPS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